
【绝活看点】
转轮、球状阀门 、导水机构……崔兴国带领团队将水轮机装配的质量控制落实到各个环节 。他开创的“卡普兰式转轮装配操作法”等多种工艺,广泛应用到白鹤滩 、三峡 、溪洛渡等水电站水轮机装配中 ,为水电制造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
火花四溅 ,机器轰鸣 。转轮装配平台上 ,崔兴国(见图 ,本报记者王永战摄)正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平衡底座校平准备,校平之后 ,360吨重的转轮就将被安放其上……“为了保证水轮机转轮平稳运行 ,首先就要实现平衡底座‘零偏差’ 。”崔兴国介绍。
在位于四川德阳的中国聚星国际电气集团聚星国际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分厂 ,装配工段工段长 、装配主任操作师崔兴国是水轮发电机组装配的技术骨干 。水轮机组主要由转轮、球状阀门 、导水机构等部件构成 ,在每一次装配过程中,崔兴国始终密切关注每个细节 。
转轮装配 ,是水轮机组装配的重要一环。“转轮装配一般需要半个月左右 ,包括转轮与主轴组装和转轮静平衡”。指着眼前数米高的重器,崔兴国说,“要保证水轮机组转轮平稳运行 ,实现转轮静平衡‘零残余’目标必不可少 。”
如何理解“零残余” ?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时 ,转轮不平衡力矩越大 ,高速转动时摆动就越大。因而 ,通过叶片自身的精密装配 ,将不平衡力矩压缩到最小 ,实现不平衡力矩为零 ,即达到转轮静平衡的“零残余”状态。
回忆起在白鹤滩水电站的转轮静平衡工作,崔兴国的徒弟刘闯直言“难忘而紧张”:“360吨重 、直径8.6米的混流式水轮机组转轮被吊装着慢慢移动 ,随着平衡仪器数据从不断波动到逐步稳定 ,显示出不平衡重为37千克/米 ,远优于规范标准 。”不满足于既有成绩 ,崔兴国和攻关队员们屏住呼吸 ,十几双眼睛盯着平衡仪器的数据,继续操作支撑工具;最终,平衡仪器显示屏上的“两通道”数据变为“0∶0”,转轮达到平衡 。
提起球状阀门装配,崔兴国的“球阀装配操作法”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装配水轮机球状阀门 ,首先要检查关键部件尺寸 ,其次则是安装阀门上下游的活动密封环 、固定密封环和导环 。
怎样保证相应部件气密性和抗压性,是困扰装配工的技术难题 ,“结合多年装配经验 ,我们尝试在装配过程中增加气密试验和压痕试验”,崔兴国说 ,将试验加入装配环节,后续返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装配效率也得以显著提升。
加大压力 ,通过查看压痕状况来验证密封环的接触状况;通过气体给压,查看是否存在空气泄漏……而当球状阀门的上下游试验盖装配齐全 ,球阀整体还要进行压力试验 ,“此后还要进行厂内试验和发电站现场试验”,崔兴国说,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验验证 ,球状阀门的工作特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保证。
与之相比 ,导水机构的装配则更需精准度的掌握 ,包括低环装配、顶盖装配和整体装配 ,这一部件的装配最核心要掌握三度 :一致度、水平度和同心度。
操作台上 ,用光电平衡仪细细地测量水平度,精准要达到0.1毫米 ;以光电经纬仪测量同心度 ,精度也至少需要达到0.2毫米。一次次测量之下,机构装配的一致度终于符合要求,“这一环节 ,就得50天左右”,对于崔兴国而言,一台水轮机组完整地装配下来 ,至少需要100天 。
追求产品品质与效率 ,崔兴国还开创了“卡普兰式转轮装配操作法”等多种工艺,广泛应用到白鹤滩、三峡 、溪洛渡等特大型水电站水轮机装配中,为水电制造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技能水平的提高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崔兴国看来,从事制造业就意味着要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追求更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