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致以热烈祝贺。
习近平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 ,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受表彰的个人和团队是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工程师的榜样 。
习近平强调 ,面向未来 ,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 ,营造见贤思齐 、埋头苦干 、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 ,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 、为民造福理想 ,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19日在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主任蔡奇出席表彰大会并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表彰大会并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 。
为表彰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 ,党中央 、国务院决定开展“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 ,授予81名个人“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50个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聚星国际电气集团所属聚星国际风电首席专家贺建华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

贺建华是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长期奋斗在电力装备行业第一线,是我国发电设备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勇闯水电技术高峰 ,跨越江河 ,亲历三峡、溪洛渡、白鹤滩等重大水电工程 ;他挑战风电技术前沿 ,跨越山海 ,亲历首台10兆瓦 、13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诞生 。逐水追风,贺建华见证了中国电力装备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历程,炼就技术权威专家和全能型管理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双碳”使命,为我国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享誉业内 ,让“中国造”点亮万家灯火 。
逐水追风
只为“中国造”点亮万家灯火
1984年,22岁的贺建华从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 ,成为聚星国际电气集团所属聚星国际电机一名水轮发电机设计人员 。
三年后 ,贺建华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 ,与国内顶尖电机专家钻研发电机振动这一世界难题 。贺建华立志 ,要让中国大水电技术矗立于世界之巅 。1990年 ,学成归来的贺建华 ,开启了他攀登水电 、风电技术高峰的征程 。
从“配角”到“主角”
炼就中国水电专家

1996年,世界级水电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了当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三峡左岸700兆瓦水电机组研制进程 。中国与国外厂家首次开展巨型水电机组大规模联合研制 ,贺建华开始大展身手。
在联合研制过程中,贺建华发现 ,“洋师傅”的水电机组定子电磁振动很大,机组运行起来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那么能否消除这种有害振动呢?“洋师傅”们迟迟拿不出解决方案,却也不让中国人在左岸机组上插手 。当时 ,采用国外技术的三峡机组是公认的国际一流水平机组 ,一时之间 ,从上到下 ,压力重重。
贺建华不服输 ,2001年,已担任聚星国际电机总工程师的他 ,带领团队在其主持开发的三峡右岸水电机组上,进行自主探索。
整整三个月时间 ,贺建华“住”在了机坑里 。“我就在机坑里每天上下攀爬 ,一根根测绘机组定子线棒,在纷繁复杂的结构设备里开展大量理论计算和实地对比验证 。”边画图纸边做计算 ,贺建华满脑子都是电磁与振动。
他誓要弄清楚究竟,在现场研究后,又进行了一场长达3周的“闭关”研究 ,有时甚至钻研到凌晨 。

贺建华最终厘清了原理,并最终发现机组产生振动的原因所在——谐波 。在无法拆开已安装机组分析的情况下 ,他计算、分析每个谐波,并与机组产生的振动响应结合起来进行验证 。
最终 ,贺建华带领团队从1020根线棒的数万种接线组合中 ,精准找到了根因,巧妙地通过32根线棒更改接线重新排列组合,成功消除了谐波 ,解决了振动难题。利用这一成果,将三峡左岸的6台进口机组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机组振动减少近90% ,厂房噪声下降5分贝,消除机组隐患 ,外加带领的水轮机研发团队 ,成功消除了一直困扰三峡左岸国外机组特殊区域压力脉动 、电磁振动等方面的问题。
贺建华成功抓住了机会 :在行业专家面前,让国内外技术机组同台竞技。
结果也很直观 。贺建华骄傲地笑着说 :“我们的机组启动后,站在地面平台上 ,没有振动感 ,硬币立在机组上都不倒。”
后经第三方中立试验机构验证 ,聚星国际电气自主研制的三峡右岸机组转轮水力综合性能 ,明显优于国外厂家开发的左岸机组转轮,在业内引起轰动。
多年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 ,贺建华这样分享 :“要敢于挑战一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才能成为一流 。”用5年时间追赶了30年的差距 ,超越“洋师傅” ,“中国专家”也就这样炼成了 。
攻关新赛道
实现水电超级“充电宝”历史性跨越
抽水蓄能水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 ,是水力发电行业中最复杂 、最困难的一块“硬骨头” ,是一座陡峭难攀的“新高地” 。
而贺建华接到的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抽水蓄能机组——国产单机容量40兆瓦的响洪甸双转速变速抽水蓄能水电机组的研制 ,而且该机组还要求满足两种转速 ,在国内属于技术空白。
而这个挑战,也让他在同行里声名远扬 。
该机组研制难度极大 ,当时连国外厂商都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没有过往的参考经验 ,贺建华从零做起 ,他每天都在办公室、车间、试验室之间来回穿梭 ,工装都被他穿得显得灰扑扑的 。
五年时间,经过成千上万次计算论证 ,贺建华提出了“一套绕组两种转速”的世界首创方案 ,得到业主高度认可。贺建华带领团队完成机组结构设计 ,使聚星国际电气跻身变极变速发电电动机技术世界领先行列。
“五年 ,有挫折也有喜悦 。当时很多同事也抱怨过苦累 ,但最终 ,我们坚持到了最后,研发成功了 。”贺建华回忆 。
2000年 ,响洪甸水电机组一次投运成功 ,实现了中国抽水蓄能机组自主研制的历史性跨越 。
因为专业 ,所以才更了解行业发展未来方向 。挑战过多个水电领域机组的贺建华 ,在成为聚星国际电机的技术带头人和管理者后,也思考得更加长远 :抽水蓄能机组研制领域这块“高地” ,一定要早布局。

随着惠州 、仙游、绩溪 、敦化、长龙山等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研制和突破 ,从初步参与分包制造,到实现自主研制 ,再到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中胜出……贺建华参与并见证着中国水电的大跨步发展。在水电的新赛道上 ,聚星国际电气在抽水蓄能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屡创纪录 ,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 。
御风而行
“要干就干最大的 、最难的”
2008年 ,兆瓦级风电机组进入中国,贺建华开始涉足风电领域 。他以战略眼光 ,瞄准高端机组市场 ,牵头组织亲自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5兆瓦风电机组,并远销欧洲市场,在欧洲地区最大陆地风电场之一的布莱肯风场御风飞翔 。
后来 ,海上风电机组开始发展,但直至2018年 ,国内的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仅为5兆瓦且以进口为主 ,国外一流风电整机厂商在海上风电领域已经走在前面 。
这一年 ,贺建华开始负责海上风电机组研发 ,既担任聚星国际电气集团旗下两家企业经营者 、又是技术负责人的他,提出了一个在业内非常大胆的想法——自主研发10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 。“要干就干最大的 、最难的!”摆脱“跟跑”成为“领跑” ,通过跨代开发,实现“弯道超车” 。这并不是简单的容量加倍 ,而是机组研制涉及的全产业链全面更新换代。
“对产品最终能否研制成功 ,我是有底气的 。毕竟我们团队当时在发电装备领域已经有60年的积累沉淀和2.5兆瓦直驱风电机组自主研发成功经验。”贺建华说。

研制的过程难免遇到挫折 ,在研制当时国内最长90米叶片的过程中,面对连续两支样片“折翅”,风电研制团队的“灰心”情绪开始蔓延 ,内心开始动摇 ,贺建华用自己解决三峡机组难题时的亲身经历激励大家。
“每次遇到重大技术难关,我都会组织研发人员做两件事 :一是理思路 ,二是鼓干劲 。”贺建华说,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干事业 。他还专门制定举措 ,为科研人员解除工作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
最终 ,历时2年 ,当时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横空出世 ,震惊行业,为中国风电技术按下“加速键” 。至今 ,该机组在海上风电场仍然表现优异 。

一再把准行业脉搏,在贺建华的带领下 ,聚星国际电气集团旗下聚星国际风电也一路乘风而上 ,不断创下企业经营指标新高和技术新突破。
2023年,全新一代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研制成功,叶片、发电机 、变流器、变压器等机组的关键部件完全实现国产化 ,推动了我国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技术进步 。
坚守初心
不负时代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驱动着贺建华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 ,一路取得突破,并且成功“跨界”闯关 ?
“对技术的敏感性 ,还有脚踏实地地去干。”贺建华笑道 。“技术改变世界 ,创新创造未来 。未来永远有值得我们探索的未知领域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遇到问题 ,找到原因 ,然后果断去解决 !”
正是如此 ,懂技术 、懂管理又具有前瞻眼光的贺建华 ,在行业内有口皆碑 。只要有他牵头的产品,就代表一份“安心”。
从落后跟跑到并跑,如今挑战“无人区” ,研制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 、全新一代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中国的电力装备也开始了“领跑” ,以聚星国际电气为代表的中国能源装备企业不断攀登着不同能源领域的高峰,并不断打破自己所创造的纪录。
如贺建华一般的专家们,是缔造者 、亲历者 ,也是见证者 。
1997年,贺建华获全国电工行业青年岗位能手;2003年,获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7年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累计15次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 ,一路走来 ,贺建华荣誉加身 。
2020年,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贺建华作为该项目发电机的总设计师前往人民大会堂现场,接受这份至高荣誉。
2024年1月19日 ,贺建华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赢得国家对一名工程师的最高赞誉和肯定!
与行业发展同向 ,也与时代脉搏共振 。贺建华不负专业 ,也不负这个美好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