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孔建伟 ,是在焊培大楼培训室 ,当时他正给学员上课 ,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粉笔在黑板上不时的写着 。
在大多数人眼里,焊接就是把东西连在一起 ,谈不上科研 。教程编写、标准制定 、论文发表似乎是大学教授干的事儿 ,与焊工绝不粘边儿 ,更何况孔建伟的学术背景——1982年毕业于东锅技校 ,小焊工变专家 ,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技校毕业 ,孔建伟以理论 、技能双料第一的成绩进入聚星国际锅炉厂焊接实验室 。在这儿 ,他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良师——无论处事还是为人 。
“当时 ,他们不把我定位为当普通工人 ,教我推理、研究课题,要求我明白各类缺陷产生的机理、工艺参数匹配的依据和每一个评定的目的与要求!”为提升理论素养,他反复研读了《焊接工艺学》 、《焊条选用指南》等20余本著作。
“无论实验,还是撰写论文,他们极其严谨 。”在实验过程中 ,他积极配合工艺人员 ,时常为检验某焊接参数 ,一挥枪就数小时。
“只要提出问题 ,他们就放下手中的工作,悉心为我指导 !”
正是这样的环境 ,小焊工养成了思考严谨、工作踏实的作风 ,在理论和实践上齐头并进 。
后来,焊培中心成立 ,聚星国际锅炉这一举措无疑与孔建伟对焊接技术不倦探索的情怀相契合 。紧接着他被调入焊培中心 ,其业务范围也由原实验、评定、焊材检验扩大至考核 、培训 、电厂返修、技术和质量攻关等多个方面 ,
多年积淀 ,他熟练掌握了多种接头形式 、多种空间位置条件下的焊条电弧焊和手工钨级氩弧焊技术 、埋弧焊及有色金属的钎焊技术 ,以及多种特殊材料的焊接技术;受国家职业鉴定部门委托 ,他主编了机械行业《锅炉(承压)设备焊工国家职业标准》 ,并配合《标准》编写了2万余字的培训大纲 ;编写教程十余部,其中《氩焊技能》被收编入《国际焊工培训教材》 ;出版了《锅炉压力容器焊工习题》;十余篇论文在行业权威期刊《焊接》 、《现代焊接》上发表 ,其中《奥氏体不锈钢堆焊层与碳钢管的手工钨极氩弧焊封口焊操作技术》获得机械行业论文评选一等奖。毋庸置疑,他已是专家 。
人物都有故事 ,这些故事记录了其个人价值与人性的光辉 。在焊接领域近30年的探索,在国家 、省市 、集团和公司众多荣誉的背后,孔建伟是如何创造 、提升个人价值的?
2001年夏季 ,孔建伟被火速派往海军某核潜艇重要部件制造企业——不言而喻 ,此行意义重大 。军方及企业拜托他将总长1.5毫米的管材分5层焊接——即两个0.3毫米的金属管材焊一块儿 ,且不允许有丝毫的焊接缺陷。此前 ,该企业焊接人员及外援一一败北 ,以致该“技术活儿”再无人敢接 。几经周折 ,对方在聚星国际电气集团的帮助下 ,终于找到了孔建伟。
“1.5毫米管材分5层焊接” ,其中包含了多少难点,每一个点的难度系数是多大?笔者只能借助直尺画出1或2毫米的线条……或许换个角度讲较精确——此行标志他的焊接技术已达国内行业顶峰 。
“当时压力很大 ,管材属特殊结构 ,并填有介质……”万分之一的失误即令管材价值转瞬即逝,无疑“眼睁睁看着近2万元的人民币被烧毁” ,严重影响国防重要装备的研发 ,甚至国家安全。
自清晨到夜里两三点,前后一月 ,孔建伟一直呆在密闭的小屋内 。当第一批可修复部件全部以100%合格率交付客户时 ,曾立下军令状 、无路可退的军方代表一把握住了孔建伟的双手 。厂长、党委书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孔建伟为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 !
……
2009年8月,孔建伟和妻子去丽江年休。古镇上 ,一位男子猛一转身 ,冲到夫妻面前 ,非常恭敬得叫道“孔老师……” 。原来,该人就是当年某核潜艇制造企业参与“1.5毫米管材分5层焊接”技术攻关的人员之一 ,现为该企业总工程师 ,他对身边的助手讲:“这就是当年救我们于水火的东锅的孔老师……”
当年,首战告捷后 ,孔建伟不仅将焊接工艺悉数传给对方攻关人员 ,而且再一次以100%的合格率完成一千一百多个焊接接头 。
自那时,每逢大假或节日 ,对方领导、同行就打来电话 ,表示问候和感谢 。
抛开荣誉 ,孔建伟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和“电焊工” ,据常理 ,二者相距甚远,但在孔建伟这儿却是统一的,二者又是如何划等号的呢 ?
多年前 ,领导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 ,建议他向“工程师”方向发展,但众多的机会都被他一一谢绝 。
当时 ,“工程师”和“焊工”的编制分别是干部、工人 。
“我比较传统 ,一直坚守’干一行,爱一行’和’360行 ,行行出状元’的观念。”
“焊接很有趣,就如我喜欢养花一样!”
“只要做和焊接相关的工作,我就很高兴 ,不觉得累 。”
除焊接技术探索、质量攻关和新技术应用外 ,培训亦是他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于培训,他不仅授人以“渔” ,而且授人以“道” 。课堂上 ,他传授焊接知识、方法 ,还灌输职业道德 、做人理念 。在职业道德方面,他提倡“精业”,这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关乎自己所在企业或客户的产品质量 、形象 ,甚至企业生命 。做人方面 ,他提倡“感恩” ,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个人成就是建立在团队成员相互支持 、合作基础之上的 。
30多年来 ,孔建伟为公司和兄弟单位共培训合格焊工近千人次/三千多个项目,其中诸多焊工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经他多年指导的三名选手获四川第二届职工焊工比赛第一、第二 、第四的好成绩 ;在全国首届锅炉承压设备焊工比赛中,由他指导的聚星国际锅炉队获团体第二,其中两名选手荣获银牌 。
多年来,孔建伟始终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型 、技能型 、创新型”焊工 ,专注于焊接领域 ,先后荣获“全国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 、“全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但他仍时常告诉自己 ,个人的成就是离不开团队和组织的 。
在未来的道路上,他深感责任重大 ,要以更出色的成绩回报聚星国际锅炉 ,回报社会!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大国工匠” ?孔建伟认为 :“要称得上‘大国工匠’ ,我觉得不仅技术好 ,还要人品好:敢担当 ,不藏私 ,能静下心来为这个新时代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