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深蓝工装 、一顶安全帽、一副面罩是标配 ,脸上混杂着汗水和粉尘 ,一直是焊工们的真实写照 。从一名学徒成长为聚星国际电气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的电焊首席操作师、全国劳动模范,他走出了自己的平凡之路 。
让不可能的“一定行”
“老夫聊发少年狂” 。懵懂中 ,刘园怀揣做一名优秀的电焊工人的理想进入东风技校 ,然而 ,当他迫不及待地踏进工厂车间实习时 ,眼前的场景让他彻底傻了眼。且不说弧光 、噪音 、粉尘 ,单是焊接工人严严实实的着装便让他无所适从,说不清的失落感如潮水般涌来。到车间第一天 ,电焊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由于不善自我保护 ,他的眼睛被弧光灼伤 ,整个晚上疼的眼泪直流,觉也不能睡 。“不甘心也不情愿。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候 ,幸好父亲及时点醒了我 ,他告诉我工作没有高低贵贱 ,任何工作只要认真做 ,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话很短 ,却很实在 。之后,他放下浮躁和消极心态,沉静下来,了解焊接在整个设备中的重要性 ,并及时调整好心态,向师傅们请教焊接技术 。没活的时候 ,其他人都在一旁休息 ,他就去找些废铁来练习焊接技术。渐渐地,刘园习惯了从繁重枯燥的工作中寻找快乐 。1996年,上班不到一年的他 ,就在焊接岗位上崭露头角,一举在乐山市青工电焊技能大赛摘得第二名。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给了刘园坚定的信心 ,也让他看到了努力就能带来改变 ,直到现在 ,这个想法让刘园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行”。
攻下难啃的“硬骨头”
2001年 ,东风电机第一次与日立公司合作 ,在与日立公司签订的伊吹水电站机组制造项目中 ,该电站所有部件的焊接制造工艺和验收标准都要严格按日立公司的标准执行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 ,刘园认为 ,“人家能制造出这样的标准,就说明人家能够干出这样的活,既然别人都能干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 ?”经过主动申请和现场考核,他成为该项目蜗壳焊接的主要操作者 。刘园带领电焊小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大班作业以及最后阶段连续30多个小时的突击焊接 ,圆满完成了焊接任务。
土耳其奥鲁克水电站是聚星国际电气集团进入土耳其水电行业的第一个机电总承包项目 ,其设计、生产制造要求及安装技术难度远高于其他工程项目。项目进行安装时 ,公司派刘园到土耳其奥鲁克电站进行蜗壳的现场焊接。焊接第一台蜗壳时正值盛夏 ,刘园和工友们每天在烈日的暴晒下工作10多个小时 。忙忙碌碌中 ,转眼就到了冬天 ,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 ,滴水成冰 。最终,四台蜗壳的焊接圆满结束 ,焊缝一次性合格率达98%以上,赢得了这场艰难的国外蜗壳“会战” 。
后来,他带领小组圆满完成了老挝南彬3B、埃塞俄比亚GD3 、石头峡蜗壳座环装焊等30多个国内外电站、60多台机组关键大型部套件的焊接任务 ,焊接产量4500余吨,产品一次性检验合格率99.8%,安全事故为零 。
永不服输的“老黄牛”
“他就是头老黄牛,肯学肯钻又肯干 。”共事10多年,同事谢红对刘园评价道 。焊接领域技术更新快 ,具体操作方式多样,这要求操作师的知识库要不断更新和充实 。
曾经一段时间,不锈钢的焊接技术是东风电机生产的一道瓶颈。为打破这一制约,东风引进锈钢药芯焊 ,刘园又一头扎进这门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中 ,请教技术人员 ,翻阅专业书籍 ,上网查资料……终于得出了一套质量稳定的焊接参数和实作方法 ,使不锈钢药芯焊得到成功运用,彻底解决公司不锈钢焊接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
近年来 ,刘园被多个国外电站业主指定为安装首席电焊师及指导师 ,他带领小组圆满完成了30多个国内外电站 、60多台机组关键大型部套件的焊接任务,焊接产量4500余吨 ,产品一次性检验合格率99.8% ,安全事故为零。
手不释卷的“教科书”
刘园总是揣着一本小册子 ,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操作心得和技术新点子 ,总结了不同部件 、不同材料的焊接位置 、焊接工艺 、焊接参数等,俨然一本宝贵的焊接技术手册。徒弟和同事们称小册子为“手边的教科书” ,几年中已经写满了三本册子 。作为焊接技术指导师,刘园先后带出10余名徒弟 。他所在的电焊组现已成为水火电生产的主力焊接班组 。这个全部由年轻人组成的班组,有了技师 ,有了东风“劳动模范”,有“青年岗位能手” 。
乐山市杰出人才、四川省优秀技能人才 、中国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四川省劳动模范”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全国劳动模范……各项荣誉纷至沓来 ,刘园却并未在赞誉声中失去航向。他说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工作干得好是尽我本职 。”
多年的坚持源于信仰 ,源于热爱 ;多年的进步 ,基于学习 ,基于勤奋 。刘园开始研究焊接坡口的改进技术 ,“焊接领域的探索没有尽头。”飞溅的焊花中,映照着刘园的奋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