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泽润简介:
男,汉族 ,中共党员 ,小学文化 。1933年7月12日出生 ,1952年9月参加工作 ,进入大连汽轮机厂任冷作工 。期间,从1956年到1965年 ,曾连续十年被旅大市(现大连、旅顺市)评为劳动模范 ,1959年到1963年连续5年被辽宁省评为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 。1965年11月调入东风电机厂焊接分厂担任工段长,曾多次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88年1月被评为铆工技师 ,1988年5月退休 。
2010年11月 ,记者有幸采访了已77岁高龄的老劳模满泽润 ,老人高大健硕的体型,干净整洁的容颜 ,乐观开朗和健谈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老人的侃侃而谈,带着我们进入了老人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历程。
1965年11月 ,满泽润随大连汽轮机厂内迁职工与上海先锋电机厂 、武汉锅炉厂 、博山电机厂 、南京微分电机厂 、北京重型电机厂、沈阳变压器厂和沈阳高压开关厂等八厂内迁人员一起调入东风电机厂 ,舍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内地 ,在葱茏山下安营扎寨 ,投身到东风电机厂建厂初期的艰苦创业之中 。
建厂初期 ,条件异常艰苦 。要生产,没厂房 ,当时满泽润负责带领五 、六十个小伙子 ,到三号码头拉砂石运往厂区的建设工地 ,没有运输设备 ,全靠肩扛手抬,从三号码头到厂区路远不说,还有一个大的坡度,扛着砂石走坡路 ,劳动强度大 ,劳动效率低 。满泽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动脑筋想办法 ,用小轨道安上矿斗车 ,降低了劳动强度 ,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为基建羸得了时间。
从此,遇事就动脑筋想办法 ,小改小革成了满泽润的工作习惯。工作中 ,他总是事事留心,勤动手勤动脑 ,经他改造过的工具、设备和工艺不计其数,有些延用至今 ,照当时工人师傅们的话说,“就是书本上没有的,老满也能鼓捣出来” 。
当时,九车间(现焊接分厂)没有1000吨的大型水压机 ,只有1台40吨的油压机 。而担负的生产任务需要这么大的设备 ,寄希望于其他兄弟单位的协作,生产周期不允许。在这个关键时刻,劳模满泽润勇担重任 ,他与技术人员们一起攻关,成功设计了空心压型胎 ,硬是用小设备干出了大零件,保证了产品试制的顺利进行 。
为军工产品的早日投产 ,九车间还依靠自己的力量 ,自行制造了许多设备 ,如大型退火炉、喷砂机、1000吨水压机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工段长满泽润的努力 。回忆1000吨水压机试制时的情景 ,满泽润仍记忆犹新 :“制造过程中,在没有经验 ,缺少资料的情况下 ,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当时我负责3个大压力主缸试压(水压)任务,没有实验场地 ,为了保证安全和争取时间,我带领几名同志下班后,利用晚间的时间在车间现场进行试验 。在工作场地四周安放防护栏 ,实验开始时,我让其他同志到安全地带去 。当压力上升时,我的心情十分紧张 ,因为要仔细观察又不能离得太远。一次 ,当压力上升到200kg时(实验压力应在300kg),突然一声巨响 ,缸体一处泄漏,还好泄漏处冲着地面 ,竟然把水泥地打出一个5~6公分的深坑,真是好险啊。我们就是这样冒着生命危险 ,经过多次的打压补焊 ,终于圆满完成了1000吨水压机的制造。”
军工产品3号 、4号机中 ,有各种大小厚度不一的法兰,按工艺生产需要大型卷板机、热加工成型。工厂没有这种设备 ,满泽润就和工人师傅们一起用“土办法”干,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制造一些胎模具 ,利用现有的500T油压机冷压成型 ,结果完全符合要求,为工厂解决一大难题 。
军工产品3号机中有个零件——拉紧套,其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是一个圆筒状 ,其一端有一个10×5mm的凸台,按老工艺要求,先用不锈钢焊条堆焊后 ,经机加工而成,这样 ,一个技术好的焊工每天只能堆焊6—8个 ,并且机加工时难免出现气孔夹渣,导致零件报废。在这种情况下 ,满泽润提出改进工艺 ,不用堆焊,大胆采用热加工墩边加工的办法 ,经过技术部门的论证 ,这种方法得以实施 。加工出的拉紧套经过各种验测都合格 。但用墩边代替手工焊的方法,加温很难控制 ,稍有不慎会过烧 ,老满又与工人师傅们一起自制一台转动加热炉,代替燃炭加热法,一举成功,经理化检验各项指标合格 。此后的大批量生产1—2分钟就可以压制一个,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 ,而且不再出现气孔夹渣等的废品了 。后来,在4号机拉紧套的生产中仍然延用这种方法 。此项技术革新为工厂节约不锈钢焊条十余吨。
九十年代中期,东风电机已全面军转民 ,转产水火发电设备 。水电站闸门是大型焊接结构件 ,其焊接的变形问题很难解决 ,外协加工成本高又费时 ,焊接分厂又将退休在家有经验的满泽润返聘回厂 。满泽润带领两名焊工两把焊炬 ,经过几天工作,第一台闸门矫形完成,经检查员检查后完全符合图纸要求 。此后,经过几台闸门的检验后,经老满手矫形的闸门享受免检待遇 。
满泽润技改技革的例子不胜枚举,经他改造的工具 、工艺有的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几十年里,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 、劳动模范的本色 ,在工作中苦干、实干加巧干 ,他始终坚持着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信念。反过来 ,这一切也成就了老劳模踏实勤奋执着奉献的人生 。